中国消费者报南京讯(记者薛庆元)买房时,避税购房者最需要注意的被忽别墅事情莫过于签订购房合同。近日,多付江苏省江阴市消保委顾山分会成功调解了一起购房消费纠纷。软件
2021年5月,使用消费者夏先生在某房地产公司签了认购书,服务费购买一栋别墅。避税2021年9月底,被忽别墅夏先生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多付交付尾款共计390万元,软件并拿到了房。使用
别墅交付后不久,服务费夏先生了解到小区周边同期同面积别墅成交价均在350万元。避税夏先生找到房地产公司讨要说法。被忽别墅房地产公司称,多付只收到350万元购房款,并未收到其他款项,并表示公司当时是委托销售公司销售别墅的,消费者对购房费用有疑问,可以找销售公司讨要说法。2022年初,夏先生投诉至江阴市消保委顾山分会。
分会工作人员联系销售公司询问情况。销售公司称,额外支付的40万元是软件使用服务费,消费者是知情的,当时夏先生在购房时,除了与房地产公司签订了350万元的购房认购书外,还与某网络公司签订了一份40万元的软件使用服务协议。
夏先生表示,该笔软件服务费是在售楼处销售人员刘某、王某的推荐下购买的。在别墅交付后不久,夏先生了解到小区周边同期同面积别墅成交价均在350万元以下后,对该笔40万元软件使用服务费用产生了异议。夏先生认为,当时是销售人员刘某等以“为了购房避税”为由忽悠自己签署的,非本人真实意愿,房地产公司应该退还该笔费用。
顾山分会工作人员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房产公司授权委托第三方销售公司代理销售楼盘,双方协议约定按照成交金额结算佣金,不得价外收费,在房产实际销售中产生的房产合同外的法律纠纷问题由销售公司自行承担,刘某、王某等销售人员为销售公司员工,并非房地产公司员工。在该楼盘销售结束后,销售人员刘某、王某两人均已离职,无法取得联系,故无法进一步核实当时销售具体情况。
此后,顾山分会多次与房地产公司、销售公司沟通协调,但销售公司与夏先生就退款问题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顾山分会再次约谈本地房地产开发公司,指出即使销售人员不是房地产公司员工,但却是以房地产公司名义对外宣传销售房产,夏某签署的购房合同也是和房地产公司签订的,房地产公司应该对夏某在购房过程中遇到的合同价格等纠纷问题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经多方努力沟通协调,销售公司与夏某就退款问题达成和解意向,签订消费争议调解协议书,约定由销售公司分两次退还30万元服务费用。目前,该笔费用已退还完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江苏省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商品房销售实行“一价清”制度,即商品房销售价格为商品房经营者与购房者最终结算的合同成交价格。第十五条规定,商品房经营者不得使用虚假或者不规范的价格标示误导购房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方式进行价格欺诈。
在商品房实际买卖中,少数开发商或销售公司以认筹金、诚意金、排号费、软件使用服务费等名义提前收取费用,利用虚假信息诱导购房者签订其他服务协议,限制消费者解除合同的权利,使消费者权益受损害。
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签订合同协议前,要认真阅读、完整理解合同条款及补充协议、合同附件,比如房屋面积、楼层、房号、房屋价格、交房时间、交房标准、解除合同的条件、违约责任等,防止缴费名目发生变化而不知情,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内容要及时问询,做到不明白不签,不理解不签,不是自己真实意愿不签,签字前要做到反复确认,切不可随意听信销售人员的鼓动宣传。要注意收集保存所购楼盘的宣传资料、购房合同、所签协议、付款票据等证据材料,出现纠纷问题无法解决时,及时投诉举报或者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赵英男双11临近,广州市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别为“凑单”购买不需要的商品;长三角消保委联盟让消费者警惕商家的“先涨后降”价格陷阱;江苏省消保委提示商家赠送的小样赠 ...
中国消费者报济南讯记者尹训银)近期,山东省威海市市场监管局组织餐饮环节监督抽检,抽取餐饮食品、饮料、食用农产品、调味品、酒类共5大类食品111批次样品,其中食用农产品4批次样品不合格,检出了农药残留量 ...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孟刚)近日,上海旺旺商贸有限公司因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被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管局罚款5万元。相关蘸蘸小荞面日式酱油味)。资料图片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经查,当事人主要从事预包装食品 ...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陈晓莹记者李青山)防蚊服装是常见的预防蚊虫侵扰的产品之一,其大多是通过利用杀虫剂如氯菊酯类杀虫剂作为后整理剂对纺织品进行特殊后整理加工,从而使产品具有防蚊功能。但是,氯菊酯杀虫剂过量使 ...
中国消费者报福州讯记者张文章)6月19日,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发布4则缺陷产品召回信息。福建玛米玛卡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福建省皇室童缘服饰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按照《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向该局报告了 ...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些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揽生意的机构和个人,他们大肆宣传可删除信用报告中的不良信息,甚至堂而皇之办起了培训班,传授“如何修复征信”,称不仅能把自己的征信记录“洗白”,日后 ...